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四湖鄉行政區域圖

四湖村地圖村長:吳金城

電話:05-7872069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四湖村15鄰中正路467之7號

村幹事:林易典

發展沿革:

  據聞遠在距今約340餘年以前,本地區為一片潟湖,若以今日地名描述,則該地區四周,東面遠達溪底,南至鹿場、蔡厝、西至湖寮、羊調,北達保長湖、頂湖一帶,四面皆有天然廣大的湖泊圍繞,先民沿湖而居行成聚落,因而稱四湖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四湖庄,清末人口140戶,564丁口。

  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將新庄併入設四湖庄,臺南州時期改四湖庄為四湖大字(相當於段),戰後將四湖大字析為四湖、湖西、新庄三村。村境面積8.2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645戶2,394人。吳為大姓,四湖、保長湖、施厝湖、新庄的吳姓皆同一祖先。

寺廟介紹:福興堂
地址:四湖鄉四湖村中山東路21之23號。
創立年代:1988年。
奉祀主神:福德正神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六月二十五日。
福興堂的前身是路邊的一間小土地公廟仔,何時有此小廟仔已不可考。但是此小土地公廟是四湖村中山東路東段居民的信仰中心,早期善男信女有求必應,能替村民解決病痛及難題,因此香火興盛。
1988年(民國七十七年)十月九日,創辦人吳金進先生提議改建,由陳高良建築師承建,同年的九月二十三日竣工,計工程費二百多萬新台幣,才有今日秀麗的廟宇。

湖西村地圖村長:王玉鍊

電話:05-7875458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湖西村8鄰中正路71之10號 

村幹事:吳坤泰

發展沿革:

  戰後由四湖大字析出,因位置在西故稱湖西村。村境面積5.38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807戶,2,988人。為全鄉人口最多的一村。村內之保長湖聚落,以前行聯庄保甲制,曾有保長居住於此,且聚落所在有一湖泊,故稱保長湖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所提供的人口資料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3,2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831戶2,962人;本村的人口數曾在1982年(民國七十一年)的3,210人減少至1990年(民國七十九年)的2,944人後,一度呈現增加的趨勢,但又於1994年(民國八十三年)後又逐漸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參天宮
地址:四湖鄉湖西村關聖路87號。
創立年代:清光緒年間,約1875年左右。
奉祀主神:關聖帝君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六月二十四日。
參天宮面積:4.8459公頃(停車場面積 2.9138、 廟地面積1.1994 、空地面積 0.7327); 2300個床位。

保安宮
地址:四湖鄉湖西村保長湖120號。
創立年代:1961年(民國五十年),1991年(民國八十年)重建。
奉祀主神:關聖帝君。合祀五年千歲、蕭王爺。
祭典日期:農曆五月十三日。

美山佛寺
地址:四湖鄉湖西村美山街60號。
創立年代:1973年。
奉祀主神:觀世音菩薩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六月十九日。

新庄村地圖村長:吳世美

電話: 05-7871808

辦公處住址:雲林縣四湖鄉新庄村1鄰砂崙脚路24之1號

村幹事:顏毓宏

發展沿革:

  本村清代屬尖山保新庄,清末人口20戶62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四湖庄,臺南州時期屬四湖大字,光復後由四湖大字析出,設新庄村。

  村境面積1.2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252戶907人。村內之砂崙腳聚落,顧名思義是指聚落建於沙崙之旁。從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出聚落的東北方有沙崙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375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260戶855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漸在緩慢減少當中。 

寺廟介紹:

巡天府
地址:四湖鄉新庄村砂崙腳37號。
創立年代:1979年。
奉祀主神:吳府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六月十八日。
位於砂崙腳,為砂崙腳的庄頭廟,主祀吳、李、鄭、池府千歲與玄天上帝,1979年(民國六十八年)建廟。

村長:蕭春德鹿場村

電話:05-7871558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鹿場村2鄰下鹿場路145號

村幹事:黃建祐

發展沿革:
  鹿場的地名由來有三:一是先民曾在本庄的沙崙--「破山崙」樹林中養鹿。
  第二種說法是:荷蘭人在此養鹿,再以鹿角、鹿茸販售。據說顏思齊為維護漢人的安全,規定荷蘭人通商時,船隻由牛尿港(口湖鄉成龍村)沿牛挑灣溪進出,因此荷蘭人養鹿販售,就設在牛挑灣溪旁的鹿場村,以方便裝運。也有人說:清朝時本地曾挖出許多的鹿角、鹿骨,證明本地曾經做為養鹿場。

  第三種說法是:先民入墾之時,此處沙崙、池沼眾多,其中最大的一個池沼稱鹿仔樹窟,當時冬季時經常飛沙走石,故先民見聚落於沙崙之南,以沙崙及崙上的鹿仔樹做為屏障,因此建立的聚落就稱鹿場。本村清代分屬尖山堡後鹿場莊、中鹿場莊、下鹿場莊,三莊清末人口合計102戶397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合併為鹿場庄,臺南州時期設鹿場大字,光復後設鹿場村。村境面積6.0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417戶1,494人。

  村中有頂鹿場聚落即清代後鹿場,在日治時代的臺灣堡圖上已改為頂鹿場,因鹿場的三個聚落中,以庄頭位置最北。鹿場的三個聚落中,以中鹿場庄頭位置居中。下鹿場庄頭位置最南。另有四湖農場位於沙崙後、四湖、頂鹿場、新庄仔之間,佔地七百多甲。這些土地大多是日治時代製糖株式會社強迫徵收農民土地,光復後農場直接由台糖公司接收。

鹿場簡介
鹿場村社區位於四湖鄉東隅,西南邊臨雲155縣道,村裡分為頂、中、下鹿場三個部落,全村約411戶,人口總數約1,396人,居民大都以農業、畜牧、及演布袋戲為生。近年來,因農畜產品進口自由化及布袋戲文化的逐漸沒落,居民的經濟狀況並不佳,但社區居民對於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,因此年輕一代人才輩出,創造社區文化新生的契機。

鹿場村地名沿革
清領時期鹿場屬於雲林縣,分為後鹿場庄、中鹿場庄、下鹿場庄;日治時期屬於嘉義廳為鹿場庄,日治後期屬台南州,光復以後為雲林縣四湖鄉鹿場村,分為頂鹿場、中鹿場、下鹿場。

「鹿場」名稱的由來
有關鹿場的地名由來目前尚無一個可考證最確切的記載,但村中耆老訪談及相關史料記載有下列幾種說法:

鹿仔樹成林的鹿場
清道光年間,內陸渡海來台者日眾,這些遠來的墾荒者,默默在此地耕耘。夏天,炙熱的陽光令人難挨,這裡的沼澤綠地,可供乘涼休憩;秋冬寒風刺骨,飛沙走石令人難當,北方的沙崙則提供了天然的屏障,沙崙上遍佈的鹿仔樹不但可防風禦寒,更能阻擋沙石,確實是絕佳的遮風避石之處。

如今,沼澤被沙石所覆蓋,成了塊塊的良田,沙丘也只剩兩三處,但是沙丘上高大茂密的鹿仔樹仍依稀可見。目前居民已有數百戶,先人乃取〝鹿仔樹窟〞(鹿仔樹的廣場之義),取名為鹿場,這就是鹿場地名的由來。村中耆老則言村莊部落周圍長了很多的構樹(台灣稱鹿仔樹),此為說法較符合部落現況。

平埔族與荷蘭人交換鹿皮的鹿場
另外據說三百多年前,平埔族洪雅社常在這地方跟荷蘭人交換鹿皮,所以稱為鹿場。

野鹿出沒
據地方耆老說,百年以前,此地有座彎長的砂丘,由東到西再西南延伸,砂丘東側有一條潺潺的溪流(即今之牛挑灣溪)由東北向西南流。溪流西側砂丘南麓遍佈著無數的沼澤(窟仔),如星仔窟、王溪窟、鹿仔窟、、、等二十餘處,以鹿仔樹窟為最大。

早期原為蠻荒,人跡罕至,只有數戶散居人口,野鹿常出沒在山林和河沼之中,故命名之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0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415戶1,327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漸在減少當中。

寺廟介紹:

福安宮
地址:四湖鄉鹿場村下鹿場路55號。
創立年代:嘉慶年間。
奉祀主神:天上聖母。合祀五年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三月二十三日。

莫伯公廟
地址:四湖鄉鹿場村
創立年代:1971年。
奉祀主神:黃府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三月二十四日。
  根據聚落中老人家的說法,此廟原來為是萬善爺廟,後來廟裡祭祀先逝,﹝黃莫﹞托夢於村民村民﹝柯老篇﹞(聚落內乩身),號召信徒建造集雲院,從事救世濟民的工作,之後﹝黃莫﹞也得到玉皇大帝冊封為【黃府千歲】,因有求必應,所以信眾也越來越多,香火鼎盛,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舉行大規模慶典活動。

蔡厝村村長:王清忠

電話:05-7893561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蔡厝村10鄰埤尾路79號

村幹事:吳明奇

發展沿革:
  蔡厝村的蔡姓居民佔一半左右,故稱蔡厝村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蔡厝庄,清末人口40戶72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蔡厝庄,臺南州時期設蔡厝大字,光復後設蔡厝村。村境面積約7.0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人口355戶1,239人。

  村內的蕭厝聚落為大約20至30戶的小聚落,但後來吳姓人口增加較快,蕭姓曾被迫遷出,之後再遷回蕭厝,目前仍以吳姓人口居多。福德宮為蕭厝的庄頭廟,主祀土地公,但其建廟歷史不清楚。

  村內的埤尾聚落,從「臺灣堡圖」上可以看出,原有一口大埤塘由下寮一直延伸到埤尾,佔地十多甲,埤尾聚落是位在埤塘之南,故稱埤尾。本庄清代屬尖山堡埤尾莊,清末人口15戶五11丁口。日治時代興建嘉南大圳後實施荒野地整理,才化為耕地。吳姓先祖是由下寮遷入。復興寺是埤尾的庄頭廟,主祀春姑娘、廉伯父母。1911年(民國元年)在目前廟址的後方有一油車池,池中浮現一樟木,日夜發出毫光。

  油車堀在埤尾的復興寺後方,吳姓大地主在此設一油車,製造花生油。但是,目前已經填平作為農地耕種使用。

  蔡厝農場與下寮農場連成一氣,都是台糖的農場,共有三百多甲的土地。這些土地大多是日治時代製糖株式會社強迫徵收農民土地,光復之後農場直接由台糖公司接收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0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60戶1,207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漸在緩慢減少當中。

寺廟介紹:

復興寺
地址:蔡厝村埤尾。
創立年代:1911年。
奉祀主神:金姑娘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七月。

福德宮
地址:蔡厝村蕭厝。
創立年代:年代不可考。
奉祀主神:土地公。

南崑壇哪吒行宮
地址:蔡厝村新興路1-6號。
創立年代:1987年。
奉祀主神:太子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。

村長:王任志湖寮村

電話:05-7873648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湖寮村3鄰下寮路9號

村幹事:吳明奇

發展沿革:
  本村清代為尖山堡下寮莊(但雲林採訪冊中並未列出下寮莊的資料),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下寮庄,臺南州時期設屬下寮大字,光復後設湖寮村。由下寮延伸到埤尾的埤塘稱為下湖(施湖村有頂湖、中湖),由下湖、下寮衍生出湖寮。下寮亦以吳為大姓,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。村境面積6.5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17戶1,206人。

  村內之咯內聚落,位於縣道155四湖到下鹿場之間;頂溝路聚落位於下寮聚落的北方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6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13戶1,074人;本村的人口數在1989年(民國七十八年)一度趨於平緩,大約為1,200人左右,但近年又逐漸在緩慢減少當中。

寺廟介紹:

鎮保宮
地址:四湖鄉湖寮村下寮59號。
創立年代:1990年。
奉祀主神:五府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八月十五日(夫人媽生日)。
  鎮保宮奉祀主神五府千歲之侯府王爺,陪祀右為夫人媽,左為福德正神,暨千歲兄弟十二門人之眾神(盧府、薛府、吳府、徐府、張府、耿府、封府、趙府、羅府、譚府、何府等)。下寮居民風純樸,務農維生,早期住民遇有疾苦,農耕之事,均蒙夫人媽庇祐,屢有奇驗,歷百餘年矣,然夫人媽之奉祀乃在民宅中,適逢本庄五年千歲廣大拜拜,侯府王爺開示,欲建大廟庇佑庄民,自始有建廟之議。1990年(民國七十九年 歲次壬申)孟冬之月,庄中老前輩及熱心人士重提籌建事宜,然因經費短,籌建困難,乃以水泥板搭建臨時廟宇,並前往馬鳴山鎮安宮迎請侯府王爺回住鎮殿,是時鑼鼓喧天,炮聲不斷,住家亦踴躍捐獻,咸認為建廟大事乃是住民共同心願,旋經庄民不眠不休,歷時一百零九天關大輪,始奉侯府千歲指示擇現址,並請嘉義縣義竹鄉翁三雄勘輿掌羅經,本縣東勢鄉陳先生設計,1990年(民國七十九年)四月初八動土,1993年(民國八十二年)十二月二十三日入火安座正式落成。

村長:吳仁欽施湖村

電話:05-7871590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施湖村10鄰中山西路下湖巷42之2號

村幹事:吳坤泰

發展沿革:
  施姓先民建立的聚落,原稱為施厝湖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施厝湖庄,清末人口35戶96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羊稠厝庄,臺南州時期屬羊稠厝大字,光復後設施湖村。村境面積3.9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463戶1,641人。

  村中聚落有東庄寮,據說四湖地區吳姓先民最早開發的庄頭是東庄寮。目前與安溪寮仍以吳姓為大姓。頂湖,位於四湖的西北方、縣道155四湖與東庄寮之間。中湖,位於四湖的西北方、頂湖聚落的東南,鄉道139西側的小聚落。安溪寮聚落內以吳為大姓。位在東庄寮內的晉安宮,建廟於1954年(民國43年),是東庄寮和安溪寮共有的庄頭廟,主祀朱王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200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481戶1,592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漸在減少當中。 

寺廟介紹:

晉安宮
地址:四湖鄉施湖村東庄路二鄰4號。
創立年代:1901年。
奉祀主神:朱府千歲。合祀觀音佛祖、蕭、李、吳諸府千歲。五年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十五日。
  晉安宮位在東庄寮,是東庄寮和安溪寮共有的庄頭廟,主祀朱府千歲,係當地善信,於清同治年間(壹百年前),由口湖庄迎入本境鎮宅奉祀。由於顯赫濟世,至1901(清光緒二十七年),村民協同建小廟於現址西邊,其後倒圮,再於1915年(大正四年),庄中有志暨管理人吳法龍發起鳩資,擴建重興廟宇。日治末期1941年(民國三十年) ,日人推行皇民化運動,廟宇破毀掉,神像由吳比迎入斯宅奉祀。迨1953年(民國四十二年),由當任村長吳猜發起募集村民丁金暨境內外信徒之自由樂捐金,承善信吳知高、林旺、吳只、吳城等之協同助理重建,由神意堪定現址,興建現在之廟宇,取名為晉安宮。迎入所有神像安座供奉。

泰安宮
地址:四湖鄉施湖村東庄路47號。
創立年代:約1971年間。
奉祀主神:太子、觀音佛祖、天上聖母。
祭典日期:農曆四月八日。
  創建人吳寶先生十幾年前往在村中一間破舊的房子,家中供奉太子爺,有一天其太太突熱得了一種怪病(全身疼痛)雖經醫師治療,但不見好轉。後來請示神明,才知這太子爺指示要建廟宇。吳家本來貧窮,孩子眾多,但還是排除萬難,在1971(民國六十年)吉月吉日開始興建,名曰:泰安宮。待廟建成入香火後,吳太太的病痛即告痊癒,實是一大奇蹟.因此泰安宮香火鼎盛,遠近馳名,成為本地一名宮。

祖興公廟
地址:四湖鄉施湖村安溪寮。
創立年代:1986年重建。
奉祀主神:祖興公。
  位在施湖村安溪寮的祖興公廟,為聚落內的一間私廟,曾於1986年(民國七十五年)進行重建,主祀祖興公,由於並非安溪寮主要寺廟,附近居民對於該廟的歷史並不清楚,且亦少有祭祀活動。

德安宮
地址:四湖鄉施湖村安溪寮。創立年代:1978年。
奉祀主神:元帥公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十五日。
  位在施湖村安溪寮中的德安宮,興建於1978年(民國六十七年)九月,為聚落內的一間公廟,主祀元帥公,並祀徐府元帥、福德正神、陰公陰婆,祭祀日期為農曆九月十五日,目前廟公由年紀已七十歲的吳清海先生擔任。

村長:吳文界羊調村

電話:05-7872995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羊調村11鄰東洋路140號

村幹事:陳盈志

發展沿革:
  根據鄉人族譜記載,羊調村乃起於乾隆年間(約西元1810年),由吳公長、吳公生元、吳公六虎等吳氏族親從福建省晉江縣岱陽錫坑鄉,十七、十八都,渡海來台,墾荒定居於當今四湖沿海一帶,因生活困苦,平時只有搭建簡陋茅草房舍棲身。日常以種植藤蔓類農作物並豢養雞、鴨、鵝、羊等牲畜維生,其中尤以羊畜為主,配合藤蔓類農經作物的收成,作為羊隻的主食,相互為用,以求一家溫飽。

  渡海之初,本於同舟與共,血溶於水的鄉親情感,彼此相互照應,不遺餘力。聚居之所,蠻荒一片,無以為名,遂共同研議,以鄉人之主要牲口「羊隻」為地名首字,又因其須關於「稠」(註:台語,指農家平時關牲畜之所)內,以便豢養,故結合「羊」字,稱本地為「羊稠厝」,因以命名,遂為「羊稠厝」的原始地名。後因族人繁殖日盛,人丁暢旺,以原建築的茅屋為中心向外擴展孳生新部落,而有後來的東羊稠、西羊稠與中羊稠的產生。

  日本據臺時期,族人尚稱團結,但到後來因要推選部落領導者:「保正」(日據時代最基層的地方組織領袖),在互不服輸的心態下,導致族人刀戈相向,內鬨時起。有鑑於此,地方鄉紳長老,乃出面斡旋,認為衝突之因,可能是地名取為「羊稠」所致,因為羊隻生有兩支犄角,平時即會因食物的取食而生打鬥,互不相讓,故而未免地方嫌隙的不斷擴大,衝突的日益增昇,乃協議更改地名,以化干戈為玉帛,共創鄉里的和諧安康。有鑑於此,遂在1946年(民國三十五年),台灣光復之初,將「羊稠」之稠改為「調」,台語同音,國字不同字,取「調」之調和、和順,不起紛爭之意,即現在「羊調村」的起源,村人不可不知,並感念先人的用心良苦,祈求地方的平安和諧。

  本村清代屬尖山堡羊稠厝莊,清末人口209戶857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合併施厝湖庄設羊稠厝庄,臺南州時期設羊稠厝大字,光復後設羊調村。村境面積4.62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92戶1,446人。

  羊調厝從臺灣堡圖上顯示的是許多小小聚落的組成,目前則以三大聚落為主,在東者稱東羊調厝,在西者稱西羊調厝,中羊調厝則處中間。
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0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96戶1,394人;本村的人口數在1990年至1997年間呈現穩定且略有成長的情況,之後又逐漸在減少當中。

寺廟介紹:

參天府
地址:四湖鄉羊調村中洋北路100號。
創立年代:1980年。
奉祀主神:三府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十五日。

天雲寺
地址:四湖鄉羊調村中洋南路10號。
創立年代:1990年。
奉祀主神:觀音佛祖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十九日。

順天公
地址:四湖鄉羊調村中洋南路10號。
創立年代:1995年。
奉祀主神:順天公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二十日。
  位於四湖鄉立托兒所旁的順天公,其建廟時間與托兒所成立時期相同,當初是由旁邊的天雲寺所分香出來的,主祀順天公,並祀旺主公、財主公,祭祀日期為九月二十日順天公的聖誕。

村長:吳金發內湖村

電話:05-7877695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內湖村3鄰內湖61號

村幹事: 邱淑如

發展沿革:
  內湖聚落之南有池塘,兩側是沙崙,池塘有可能是潟湖遺跡,目前池塘約還有一公頃左右。縣道136以南屬口湖鄉埔北村,以北屬內湖村。吳姓(岱陽)佔絕大多數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內湖莊,清末人口50戶139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內湖庄,臺南州時期設內湖大字,光復後設內湖村。村境面積6.0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21戶、1,263人。
  村內之頂桂山,原本因種西瓜而叫瓜子山,日治時期因諧音而被稱鬼子山,光復之後雅化為桂山。臺灣地名辭典:因有墳墓的關係,使人聯想陰森的鬼域,故稱鬼子山。桂山有兩個聚落,位置在北者稱頂桂山。位在頂桂山之南,有下桂山部落。村內之三塊厝聚落,因在建立之初有三戶人家而得此稱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7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24戶1,162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 

寺廟介紹:

章寶宮
地址:四湖鄉內湖村下桂山4號。
創立年代:1978年。
奉祀主神:天上聖母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三月二十三日。
  章寶宮是內湖村下桂山聚落的信仰中心。在聚落初建之時,即由早期居民由大陸福建省請駕到村中,在未建廟之前,由下桂山居民輪流奉祀於家中廳堂,後來每年輸流供奉於爐主家中。日治時代設簡單廟宇,1973年(民國六十二年)整建,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、陪祀地藏王等,本宮兩旁並有廂房供遠來書客往宿,廟中香火鼎盛,信徒遍布全省。

村長:吳振利飛東村

電話:05-7723866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飛東村12鄰大同路23巷32號

村幹事: 林易典

發展沿革:
  村名由來見前項飛沙村。村境面積約0.99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人口237戶861人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2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236戶775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吳俊宮(俊公祠)
地址:飛東村
創立年代:1945年
奉祀主神:吳俊公
祭典日期:農曆七月一日
清朝時代,有一農夫種田挖到腳骨頭,後隨意丟棄至竹林內,回到家後竟莫名痴呆,家人求神問卜後得知,需要蓋一間廟才可痊癒,廟落成後三天農夫不再痴呆,另在日據時代,有一小孩在林頭小解後就被樹枝纏上,難以解開。
在每年農曆七月一日,當日聖誕,非常熱鬧,布袋戲最多達到21場之多,信眾常募捐善款,所獲得之基金,用來整修寺廟。
命名由來是因為,所拾獲為吳俊之骨骸,起初稱呼為吳俊伯,後過一代之後,為表尊敬,才稱其為吳俊宮。

村長:吳坤龍飛沙村

電話:05-7722866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飛沙村5鄰大同路47巷12號

村幹事:吳柏廷

發展沿革:
  由於聚落附近以沙質土為主,而且地近海濱,冬季東北季風強大,飛沙走石,因而命名為飛沙。頂飛沙、東飛沙、下飛沙均以吳姓人口居多,吳姓先民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岱陽,乾隆年間渡臺,初居三條崙新庄,後移居南溪尾,再移飛沙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飛沙莊,清末人口241戶857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飛沙庄,臺南州時期設飛沙大字,光復後將飛沙大字析為飛沙、飛東、三姓三村。村境面積約2.0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55戶、1,299人。
  飛沙是兩個主要聚落組成,位置在北者稱頂飛沙,位置在南者稱下飛沙。下飛沙在「臺灣堡圖」上顯示的型態是由幾個角頭所組成,發展至今變成兩個大角頭,光復後的行政區劃將頂飛沙及下飛沙的西邊角頭(也稱飛沙)畫為飛沙村,下飛沙得東邊角頭(也稱東飛沙)畫為飛東村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884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59戶1,238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飛王宮
地址:四湖鄉飛沙村大同路47巷7號。
創立年代:1977年。
奉祀主神:李府千歲(包含五府千歲)。
祭典日期:農曆四月二十六日。
  飛王宮主祀李府千歲,為頂飛沙、東飛沙、下飛沙共同的廟宇。原屬三姓寮新興宮的祭祀圈,於1959年(民國四十八年)分出,李府千歲係由南鯤魚身分靈。

北安宮
地址:四湖鄉飛沙村頂飛沙40號。
創立年代:1946年。
奉祀主神:玄天上帝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三月三日。

村長:劉鳴鋒三姓村

電話:05-7723487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三姓村3鄰中興20號

村幹事:吳柏廷

發展沿革:
  三姓寮的由來是吳姓、郭姓、洪姓三姓先民結集成庄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飛沙莊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飛沙庄,臺南州時期屬飛沙大字,光復後設三姓村。村境面積約2.0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人口144戶523人。主祀李府千歲的新興宮,是三姓寮的村廟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823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148戶493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新興宮
地址:四湖鄉三姓村三姓寮。
創立年代:1798年 (嘉慶三年) 。
奉祀主神:李府千歲、五府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四月二十六日。

福德宮
地址:四湖鄉三姓村。
創立年代:不可考。
奉祀主神:福德正神。

萬善同歸
地址:四湖鄉三姓村。
創立年代:不可考。
奉祀主神:萬善爺。
祭祀日期:農曆六月七日

劉家同安祠
地址:四湖鄉三姓村。
創立年代:不可考。
奉祀主神:二恆娘。

村長:吳萬清崙北村

電話:05-7722269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崙北村6鄰延平北路50號之14

村幹事: 邱淑如

發展沿革:
  先民移入時,沿海有三條南北縱向的大沙崙,因此建立聚落取名為三條崙,以前這三條沙崙一直延伸到臺西外海的海豐島,目前三條沙崙已沒入海中,退潮時仍舉目可見。清代屬尖山堡三條崙莊,清末人口153戶、551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三條崙庄,臺南州時期設三條崙大字,光復後將三條崙析為崙北、崙南二村。崙北村境面積4.9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622戶2,227人。村內之溪仔崙位於三條崙聚落之北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3,187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637戶2,185人;本村的人口數在1985年(民國七十四年)逐年減少後,曾於2002年(民國九十一年)增加了約一百人左右,近年雖有減少的情況,但大致呈現穩定的情況。 

寺廟介紹:

海清宮
地址:四湖鄉崙北村海清路93號。
創立年代:1786年 (乾隆五十一年)。
奉祀主神:閻羅天子、合祀包公爺、朱王爺、文武判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七月十日。

三安宮
地址:四湖鄉崙北村海清路35號。
創立年代:1943年。
奉祀主神:張府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六月初十日。

村長:吳美玲崙南村

電話:05-7723998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崙南村11鄰新厝街21之1號

村幹事: 吳淑卿

發展沿革:
  三條崙是本鄉最西端的地區,由崙北村、崙南村二村之總稱,崙北村計13鄰,二個部落組成,分屬三條崙本庄與溪仔崙,崙南村13鄰,分屬三條崙本庄、鹽水窟、新厝、五塊厝、大榕樹等5大部落組成。
  村境面積12.413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51戶1,115人。
  村中聚落鹽水堀是先民在此定居之初,欲挖井取水,但井水之含鹽分高,故稱鹽水堀。吳姓人口佔絕大多數,大約40至50戶。
  五塊厝是由三條崙遷出五戶人家(或曰五兄弟)在此定居,慢慢結集成庄,故稱五塊厝。原屬吳姓聚落,但目前黃姓多於吳姓。
  下溝皂的皂應該是槽的意思。原本在聚落的東側有一長形的土窟,因次稱溝皂。屬吳姓聚落。
  新厝仔是吳姓唐山祖遷三條崙後傳五子,其中有三房因大海嘯的災變(或因海岸線之變遷)而向東遷入本庄。吳姓先民移居本庄的時間較前述村落晚,故稱新厝仔。又因位置偏南,也稱下頭厝。先民最初遷入時仍維持在三條崙時以海維生的生活方式,漸漸地半魚耕生活,現在則以種田為主。
  三房仔位在新厝仔聚落之西。三房仔的由來是來自三條崙吳姓富翁的三姨太之子由海邊遷此定居。三房仔的形成時間比新厝仔更晚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8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53戶1,072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尤福宮
地址:四湖鄉崙南村新厝街7號。
創立年代:約1992年。
奉祀主神:尤府千歲、萬府千歲。
  日治時期原本是座土地公廟,祀奉的尤府千歲、萬府千歲是被村庄內的居民所撿到後,開始供奉起來,廟裡經費主要是由至外地打拼的本地人,在賺了錢之後,興建故鄉的寺廟,廟齡不長,距今大約2至3年的時間,建造經費花了三千多萬元。

福聖宮
地址:四湖鄉崙南村。
創立年代:約1902年。
奉祀主神:福德正神。
  在日治時期是一間小土地公廟,亦是由村庄內的居民,工作賺取所得之後,提供經費,逐漸地加蓋成今日的規模,原始的廟約莫在民國前九年所蓋。

村長:黃崑火廣溝村

電話:05-7720720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廣溝村6鄰廣溝厝110號

村幹事: 吳美玉

發展沿革:
  廣溝厝是指先民入墾之初,將聚落建立於長形的埤塘(廣溝)兩側,在「臺灣堡圖」上尚可見此特徵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廣溝厝莊,清末人口20戶56丁口。
  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萡子寮庄,臺南州時期屬萡子寮大字廣溝厝小字,光復後由萡子寮分出設廣溝村。村境面積8.2495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294戶1,036人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4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03戶957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和天宮
地址:四湖鄉廣溝村廣溝厝97號。
創立年代:1927年。
奉祀主神:天上聖母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十七日。
  和天宮是廣溝村的宗教信仰中心,所供奉的神明為天上聖母、馬府千歲,廟內村民自早期以來,共同供奉的神尊尚有觀音佛祖、秦王、侯王、六畜瘟神、註生娘娘、朱府、李府、邢府、土地公、水仙公(失落)、莫府、龍府、蘇府、白府、夫人媽。其中秦王相傳係乾隆年間,由柯姓祖先由大陸帶秦王來廣溝定居所奉祀的。(〈四湖廣溝村和天宮馬府千歲〉)
  乾隆年間(約二百年前),本庄何姓者自大陸隨身而來秦王爺香火奉祀,因神靈顯赫,庄民協同雕塑金身,輪流主祀。據耆老供述:1912年,秦王爺採用柯權為乩童,1934年,庄中北角住民很不安寧,庄民協議往麥寮,迎請麥寮聖母入境護駕,除災解厄,是時聖母採鄭添寶為馬府千歲之童乩,於是庄民逐漸平安發展。翌年,聖母復採王引女士為乩童,施醫濟世,求安問福者無不應驗,為感謝神恩,庄中有志黃灣發起建廟,承善信吳跳、黃課、許全、蘇為等之協助向庄民醵金,由神指示現址,簡建平屋壇宇,安座神位供奉。至1937年,寺廟整理之時被拆除;1945年(民國三十四年),由吳跳、蘇磨、施明栓、黃頌等發起重興廟宇,重振香火。經過二十餘年後,廟宇破損不堪,庄民在議重建,而推選庄中士紳施明栓、吳跳、蘇磨、黃連章、黃天平、許天寶、吳柑吉、許明意、歐清山、黃老情、林寅、曹奢等為籌建委員,鳩資庇財,請南鯤魚身三府千歲及延平郡王鑾示,擇吉現址,於1970年(民國五十九年)十月十二日開廟門,舉行祈安清醮大祭典。2000年(民國八十九年)間又提議重建。

村長:駱鳳蘭萡子村

電話:05-7721185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萡子村22鄰萡子寮223號

村幹事:吳美玉

發展沿革:
  萡仔是「遮萡仔」的簡稱,供遮萡子漁撈工具使用的小屋,遮萡仔是指用竹子或木樁固定的定置網,也有人說萡仔是一種魚類。清乾隆年間先民自泉州右尾遷居於此,以原鄉的生活方式捕魚維生,原村落更因不斷受海嘯或洪水衝擊,居民經過三次漂泊遷移才定居於現址,故萡子寮也有人認為是指漂泊的村落。萡子寮清代屬尖山堡萡子寮莊,清末人口116戶342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合併萡子寮庄與廣溝厝庄設萡子寮庄,臺南州時期改稱萡子寮大字,光復後將萡子寮大字析為萡子村、萡東村及廣溝村。萡子村境面積4.1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96戶1,270人。
  村中有頂萡子寮是與口湖的下萡子寮相較位置偏北,故稱頂萡子寮。新厝仔也叫新庄,是為一雜姓村,該庄數度遷村,由西海岸漸向東移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075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401戶1,204人;本村的人口數雖曾在2002年(民國九十一年)略有成長,但是2003年(民國九十二年)之後仍逐年在減少中。 

寺廟介紹:

海天宮
地址:四湖鄉萡子村
創立年代:1951年,1982年建廟。
奉祀主神:水仙尊王。
祭典日期:農曆三月、十月。

璟武宮
地址:四湖鄉萡子村。
創立年代:1978年。
  璟武宮為1978年(民國六十七年)所建,祀奉的主神,乃自普天宮所分香出來的,廟方主要業務為提供乩童,讓周圍民眾請教問題,是新厝信仰中心,寺廟建物至目前尚未翻修過,翻修的費用須由廟方自行負擔。

村長:蔡心娜萡東村

電話:7722780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萡東村14鄰萡子寮97之5號

村幹事: 吳淑卿 

發展沿革:
  村名由來見前項萡子村。村境面積4.2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400戶1,407人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3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419戶1,382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普天宮
地址:四湖鄉萡東村萡子寮一一八之一號。
創立年代:1765年(乾隆三十年)。
奉祀主神:溫府千歲。合祀李池朱范五府千歲、水仙王。
祭典日期:農曆九月一日。

村長:林建益林厝村

電話:05-7721014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林厝村3鄰中華路40號 之1

村幹事: 林政諺

發展沿革:
  村名由來見前項林東村。村境面積2.9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473戶1,614人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275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471戶1,543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村長:王經偉林東村

電話:05-7724432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林東村14鄰中華路59巷29號

村幹事:林政諺

發展沿革:
  林姓先民由大陸遷此拓墾成村,故稱林厝寮。目前林厝寮的林姓人口約佔90%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林厝寮莊,清末人口246戶640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林厝寮庄,臺南州時期社林厝寮大字,光復後將林厝寮大字析為林東村、林厝村。林東村境面積2.8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402戶1,406人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300人左右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403戶1,325人;本村的人口數於1991年(民國八十年)後,逐年在緩慢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保安宮
地址:四湖鄉林東村中華路81號。
創立年代:清朝年間。
奉祀主神:保安夫人。
祭典日期:農曆八月十四日。
  本廟為林厝寮聚落(林東村、林厝村)的地方公廟,由於信徒有求必應,相當靈驗,村中乃以其祭典為熱鬧之日期。

村長:朱義環溪尾村

電話:05-7873076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溪尾村8鄰中溪尾18號

村幹事: 陳盈志

發展沿革:
  溪尾村位於舊虎尾溪的南側,舊虎尾溪的這個河段已屬溪尾,因此推測溪尾地名由來與舊虎尾溪有關。在「臺灣堡圖」上,溪尾村一帶有許多的小湖沼,聚落是由將近20個極小的集村所組成,顯示這一代的生態環境比其他地方更差。目前小集村數較少,但仍有好幾個,為了便於辨識,有下溪尾、東溪尾、中溪尾、新溪尾之分。本村清代屬尖山堡溪尾頂下莊,清末人口151戶459丁口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溪尾庄,臺南州時期屬溪底大字,光復後設溪尾村。村境面積5.6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19戶。新溪尾位在溪尾聚落之最西邊,因形成時間最晚,故稱新溪尾。位在南溪尾的晉安宮,廟堂建於1979年(民國68年),是溪尾村的村廟,主祀五府千歲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1,668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22戶1,054人;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。

寺廟介紹:

晉安宮
地址:四湖鄉溪尾村南溪尾100號。
創立年代:1926年。
奉祀主神:伍年千歲。
祭典日期:農曆十月四日。
  位在南溪尾,是溪尾村的村廟,主祀五年千歲。廟堂建於1979年(民國六十八年)。在一百餘年前尚無金身,借住光大寮聚寶宮。當年飛沙、三姓寮、新港、台子村、內湖、三塊厝等聚落,係合在一起於光大寮以紙糊方式成金身。每逢科年時,乃採竹寮圍成臨時神壇,殺豬羊謝拜,並製五榖袋(番薯、稻、花生等)、紙糊王船,拜完連同金身燒掉。1968年(民國五十七年)才開始建廟。

村長: 吳啟銘溪底村

電話:05-7871401

辦公處住址:四湖鄉溪底村8鄰信義路13號

村幹事:顏毓宏

發展沿革:
  溪底聚落原本位置較北邊,因故而向南遷村,因位於舊虎尾溪的舊河道所在,故稱溪底。從「臺灣堡圖」上可以看出在溪底聚落的南方有許多類似河道遺跡的水體。本村清代屬白沙墩堡溪底莊。日治時代嘉義廳時期屬溪底庄,臺南州時期合併溪底庄、溪尾庄設溪底大字,光復初期將西勢寮、魚寮、溪底三庄頭劃為一村,故稱三和村,後來改稱溪底村。村境面積8平方公里,2001年(民國九十年)五月人口387戶1,425人。
  村中聚落有西勢寮,據說是因在元長的西面築屋成庄,故稱西勢寮。魚寮聚落位於大牛埔潭之北,聚落開發初期先民在此搭建草寮,捕魚為生。
 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,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峰曾達2,145人,至2005年底(民國九十四年)人口為396戶1,350人;本村的人口數持續在減少當中。